江山殘照。
落落舒清眺。
漳壑風來號萬窮。
盡入長松悲嘯。
井蛙瀚海雲濤。
醯雞日遠天高。
醉眼千峰頂上,世間多少秋毫。
《清平乐 太山上作》原文賞析
蒙古滅金之後 ,元好問感慨故國淪亡 ,不願為官 。公元1236 年3 月 ,他與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,在三十天的行程中,他遊覽了東嶽泰山並寫下了《清平樂》等詞。在詞中,元問好表示了他對自然美景的贊嘆和時世事得失的閑淡心情。詞一開篇,便展現了一派蒼莽景象。夕陽的余暉照遍了眼前的山巒河流,詞人在泰山上極目遠望,四周景物歷歷在目。此句全從杜甫《次容靈岸》詩中的“落落展清眺”一句來,概括了能見到的總印象,給人以開闊而清的視覺感受。接下來另起一筆,從視覺範圍轉入對聽覺形象的描寫,以盛聲來表現虎山的壯偉氣勢。作者借用《莊子·齊物論》中描繪的“作則萬竅怒號 ”。來形容峽谷間山風吹來,大小洞穴齊聲作響的動態美 。下句進一步加強風聲效果 ,風入松林,林間響起陣陣悲壯的呼嘯聲。兩句一從山谷中寫風 ,一從松林間寫風 。風不可見 ,借物可知 ,一“號”一“嘯”,表現生動。“悲”字又具有詞人的主觀色彩,同時開啟後片的抒情。
泰山以其高聳特立,視野開闊,歷來為登臨的人們的贊嘆。詞人登泰山而縱覽,白比於井蛙見到了大海上的雲的波濤,醯雞見到了遙遠處的太陽、高高的天 ,大開了眼界。“井蛙”出於《莊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語於讀者 ,拘於虛也。”井底之蛙,由於受的狹小環境的局限,不知道有個大海,因此也不可能去談論大海 。“醯雞”也典出《莊子》的《田子方》篇中。醯雞是醋甕中的蠛蠓,一種小蟲,甕子有蓋蓋著,不見天日;一旦揭去蓋子,它就見到天了。詞人登上泰山 ,也有這種感受 。下句“醉眼千峰頂上”,就寫出了如同井蛙脂海,醯雞見天的所達到的那種境界。當身之所處,眼之所見 ,心之所感,泊於筆端,於是便有”世間多少秋豪”的頓悟之句。這一句是反用《莊子·齊物論》“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,而大山為小”的部意。莊子主張萬物齊一,不是從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。秋天野獸新生的毫毛本小,而百安其為小;泰山本大,而百得其為大,因而大非大,小非小,甚至小即是大,大即是小了。詞人借用此句,本意是要說 ,世上的種種情事也不過如秋毫一般渺小,包括功名得失、人事悲歡等。詞人此刻正當故國淪亡之時 ,心情悲傷、慘淡。“世間多少秋毫”一句,實是以曠達掩其苦悶,與上片末句“長松悲嘯”意境相同。
全詞短短八句,四處化用《莊子》中的語句,卻不向老莊思想中討生活,中間也並非枯燥說理,而是以形象語抒發情懷 ,風格清腳沈郁 ,顯得自然而精煉。转自www.lookup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