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酺 春雨》

作者:周邦彥  朝代:宋代  體裁:

對宿煙收,春禽靜,飛雨時鳴高屋。
墻頭青玉旆,洗鉛霜都盡,嫩梢相觸。
潤逼琴絲,寒侵枕障,蟲網吹黏簾竹。
郵亭無人處,聽檐聲不斷,困眠初熟。
奈愁極頻驚,夢輕難記,自憐幽獨。
行人歸意速,最先念、流潦妨車轂。
無奈向、蘭成憔悴,樂廣清羸,等閑時、易傷心目。
未怪平陽客,雙淚落、笛中哀曲。
況蕭索青蕪國,紅糝鋪地,門外荊桃如菽。
夜遊共誰秉燭?

《大酺 春雨》原文賞析

此詞為作者某次宦遊南方的旅途中所作。全詞情景交融,真切生動地敘寫了春雨中的行旅之愁。整首詞結構精整,層次分明,錯綜變化,首尾相應。
開頭三句為全詞布置了一個春雨連綿、雨勢滂沱的環境氣氛。第一、二句是說雨意隔宿就已釀成,所以一大清早 ,濃霧散盡,四野靜寂,不聞春鳥啼鳴,只聽得陣陣急雨飛灑而下,敲打得屋頂錚錚作響。
“墻頭 ”三句寫的是:“屋邊的嫩竹,正冒著淋漓下註的春雨伸出墻頭,青青的竹葉,好比青玉雕成的垂旒,枝竿外皮的粉霜,已被雨水洗刷一清,尖而嫩的竹梢,在風雨的吹打中,東搖西擺,不時地互相碰觸。
“潤逼 ”三句轉寫雨天室內的景象 ,琴絲受潮後,音色不準;枕障被寒氣侵襲,一片冰涼;沾滿了雨珠的蟲網,被風吹得軟綿綿的粘附在竹簾上。這些現象,是在百無聊賴之中所感所見,織成一種淒冷孤寂的氛圍 ,所以只有昏昏睡去 。緊接著“郵亭”六句便是抒寫孤館困眠的情態 。愁中孤眠,最易驚醒,“奈愁極頻驚 ,夢輕難記 ,自憐幽獨”三句將因愁入夢,夢境恍惚以及醒後倍感孤獨淒涼的心理狀態刻畫得細致入微。上片從暮春的雨景寫到客中阻雨的愁悶,以“自憐幽獨”作結。
過片“行人歸意速 ”,重在一個“速”字,歸心似箭,但欲速而不達,偏偏遇上淫雨不止的天氣,泥濘的道上積滿雨水 ,車轂難行 ,歸期難蔔,所以說“最先念 、行潦妨車轂”。從“怎奈向”開始,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典故,把行旅為雨所阻、欲歸不得的愁緒 ,鋪寫得淋漓盡致 。蘭成是庚信們小字,他初仕梁。出使西魏時,恰值梁滅,被留長安,後仕周,長期羈留北方,不得南歸,作《哀江南賦》以敘誌,又曾作《愁賦》。衛玠,晉人,是當時名士,長得清秀,有羸疾 。平陽客 ,指東漢經學大師馬融,他性好音樂,能鼓琴吹笛,一次在平陽客舍,聽得洛陽客人吹笛,笛聲哀怨,觸動了他思念京都的傷感情情,於是寫下了著名的《長笛賦 》。用此三典 ,蓋作者自況,說的自己亦是瘦減容顏,愁損心目,聞笛而傷。
最後“況蕭索”幾句,由情及景,並由羈旅愁嘆轉入惜花傷春的感慨,以結束全詞 。“青蕪國”語出溫庭筠《春江花月夜》詩《花庭忽作青蕪國 ”,是說繁花盛開的庭園,經過春雨的摧殘,轉眼間變成一片蕭瑟的雜草叢生的世界 。一個“ 況”字起了承上啟下 、轉折遞進的作用 。“紅糝鋪地,門外荊桃如菽”兩句是對“青蕪國”的補充,意為春光的余波只剩下幾點紅色落花灑在青綠的地面上,而門外的櫻桃已褪盡紅衣,露出豆粒般大小的幼桃。這一切都表明,春天已在雨聲中消逝。此時,主人公不但為歸計難成而懊喪 ,而且因春光消歇而嘆息。“夜遊共誰秉燭”句即由這兩重憂傷而發,一語雙結,復與上片歇拍“自憐幽獨”遙相呼應,只覺無限的幽恨,無邊的寂寞。
這首詞感物應心,因景抒情,寫景鮮明生動,寫情委曲盡致,環境氣氛的渲染與心理活動的展開相互依托,造成了低徊抑郁、曲折流動的意境。

周邦彥詩詞推薦

蘭陵王 柳
花心動
春雨
拜星月慢
定風波
無悶
六醜 薔薇謝後作
關河令
點絳唇
南鄉子
南鄉子
荔枝香近/荔枝香
華胥引
渡江雲
一剪梅/一翦梅
周邦彥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