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陰直,煙裏絲絲弄碧。
隋堤上,曾見幾番。
拂水飄綿送行色。
登臨望故國,誰識京華倦客?
長亭路,年去歲來,應折柔條過千尺。
閑尋舊蹤跡,又酒趁哀弦,燈照離席。
梨花榆火催寒食。
愁一箭風快,半篙波暖。
回頭迢遞便數驛,望人在天北。
淒惻,恨堆積。
漸別浦縈回,津堠岑寂,斜陽冉冉春無極。
念月榭攜手,露橋聞笛。
沈思前事,似夢裏,淚暗滴。
《兰陵王 柳》原文賞析
【註釋】①柳陰直:指隋堤上楊柳排列整齊,陰影很直。
②煙:即霧。絲絲弄碧:柳條隨風飛舞,閃弄其嫩綠的姿色。
③故國:故鄉,亦指舊遊之地。
④梨花榆火催寒食:此交餞別是在梨花盛開的寒食節前。古代寒食節禁火,朝廷於
清明賜榆火予百官。
⑤迢遞:遙遠。
⑥津堠:碼頭上供了望歇宿的處所。
【評解】
此詞以“柳”為題,托物起興,抒寫離情。全詞首段寫景,二段寫別時的感想,三
段寫別後的愁懷。通篇構思工巧、嚴謹,各段之間,既有內在聯系,又前後呼應,渾然
一體。詠柳和送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,由虛入實,情景交融,恰當地表達出詞人纏綿憂
傷的情懷。
【集評】
毛《樵隱筆錄》:紹興初,都下盛行周清真《蘭陵王慢》,西樓南瓦皆歌之,謂
之“渭城三疊”。以周詞凡三換頭,至末段聲尤激越,唯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歌者。
其譜傳自趙忠簡家。忠簡於建炎丁未九日南渡,遇宣和大晟府協律郎某,叩獲九重故譜,
因令家伎以習之,遂流傳於外。
陳延焯《白雨齋詞話》:美成詞極其感慨,而無處不郁,令人不能遽窺其旨。如
《蘭陵王》雲:“登臨望故國,誰識京華倦客”?二語是一篇之主,上有“隋堤上,曾
見幾番,拂水飄綿送行色”之句,暗伏倦客之恨,是其法密處。故下文接雲:“長亭路,
年去歲來,應折柔柳過千尺”。久客流留之感,和盤托出。他手至此,以下便直抒憤懣
矣。
美成則不然,“聞尋舊蹤跡”二疊,無一語不吞吐,只就眼前景物,約略點綴,更
不寫淹留之故,卻無處非淹留之苦;直至收筆雲:“沈思前事,似夢裏,淚暗滴”。遙
遙挽合,妙在才欲說破,便自咽住,其味正自無窮。
周濟《宋四家詞選》:客中送客,一“愁”字代行者設想,以下不辨是情是景,但
覺煙靄蒼茫。“望”字、“念”字尤幻。
梁啟超《藝蘅館詞選》:“斜陽”七字,綺麗中帶悲壯、全首精神振起。
陳洵《海綃說詞》:托柳起興,非詠柳也。“弄碧”一留,欲出“隋堤”;“行色”
一留,卻出“故國”;“長亭路”應“隋堤上”,“年去歲來”應“拂水飄綿”,全為
“京華倦客”四字出力。
譚獻《譚評詞辨》:“斜陽冉冉春無極”十字,微吟千百遍,當入三昧,出三昧。
艾治平《宋詞名篇賞析》:這首詞以柳為題,但它是托柳起興,用來寫離情的,是
一首很能代表周邦彥詞的特色的作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此詞寫於作者最後一次出京時 。詞中托柳起興,抒寫了傷離別恨之情和身世飄零的喟嘆。詞寫欲留不得,非去不可,以柳發端,以行為愁,回想落淚,極回環往復之致,具沈郁頓挫的風格。
“柳陰直,煙裏絲絲弄碧”寫的是作者此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 。所謂“柳陰直”,極類繪畫中的透視畫面:時當正午,日懸中天,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,而長堤之上,柳樹成行,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 ,劃出一道直線 。“煙裏絲絲草碧”轉而寫柳絲: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,象絲一樣;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,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它們的美,而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,更有一種朦朧的美。
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,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。
隋堤上 、曾見幾番,拂水飄綿送行色。”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,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,所以稱隋堤。“行色”,行人出發前的景象。柳“拂水飄綿”如送行色。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,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。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,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。
這個厭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淒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 ?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,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。
接著,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 :“長亭路,年去歲來,應折柔條過千尺。”古時驛路上十裏一長亭,五裏一短亭 。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 ,也是送別的地方。詞人設想,在長亭路上,年復一年,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。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,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。
“尋 ”是尋思、追憶、回想的意思。“蹤跡”指往事而言 。當船將開未開之際,詞人忙著和人告別,不得閑靜。而這時船已啟程,周圍靜了下來,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 ,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。“又酒趁哀弦 ,燈照離席。梨花榆火催寒食 。”意思是:想當初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,情人為他送別。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,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。這裏的“又”字是說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的回憶 ,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。“梨花榆火催寒食”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。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 ,舊時風俗,寒食這天禁火,節後另取新火。唐制 ,清明取榆 、柳之火以賜近臣 。“催寒食”的“催”字有歲月匆匆之感。
“愁一箭風快,半篙波暖,回頭迢遞便數驛,望人在天北 。”這四句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 。“愁一箭風快 ,半篙波暖 ,回頭迢遞便數驛 ”,風順船疾 ,行人本應高興,詞裏卻用一“愁”字,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。回頭望去,那人已若遠在天邊 ,只見一個難辨的的身影 。“望人在天北”五字,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淒惋。
第二疊寫乍別之際,第三疊寫漸遠以後。“淒惻,恨堆積!”“恨”在這裏是遺憾的意思。船行愈遠,遺憾愈重 ,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 ,也不想排遣。“漸別浦縈回,津堠岑寂,斜陽冉冉春無極。”從詞開頭的“柳陰直”看來,啟程在中午,而這時已到傍晚 。“漸”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,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。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,所見只有沿途風光。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,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 ,那裏水波回旋。“津堠”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。因為已是傍晚 ,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,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裏。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。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,春色一望無邊,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 。他不禁又想起往事:“念月榭攜手 ,露橋聞笛 。沈思前事,似夢裏,淚暗滴。”
月榭之中,露橋之上,度過的那些夜晚,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,宛如夢境似的,一一浮現在眼前。想到這裏 ,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。“暗滴”是背著人獨自滴淚,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,也不願讓旁人知道,只好暗自悲傷。
此詞在構思和章法布局上頗具匠心。全詞由實入虛 ,實虛不斷轉換 。開篇景起,由堤上柳引出對往昔送別的回憶和久離京師的身世之感,又由回憶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離席;由離席再生發開拓出去,預為行者設想別後愁思,又由預為行者設想為歸入現實中自己的別後之思;最後,又由現實引發出對昔日相聚時的回憶。未別之時,回憶離別之苦;己別之後,則又回憶相聚時的歡樂,而詩人的久客淹留之感,傷離恨別之情,完全在這種回旋往復的描敘中展示出來。转自www.lookup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