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好事近》

作者:楊萬裏  朝代:宋代  體裁:

月未到誠齋,先到萬花川谷。
不是誠齋無月,隔一林修竹。
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
未是秋光奇絕,看十五十六。

《好事近》原文賞析

這是一首詠月詞,不過直接寫月亮的只有“月色已如玉”一句。月的形和神,是用比較法。
襯托月亮,最常見的辦法是去寫雲彩,常語說 :“ 烘雲托月”。楊萬裏拋開這一陳腐的路子不走,采用了純新的方式。上闋以谷、齋、竹作陪襯。誠齋是作者的書齋名,萬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園名 。“月未到誠齋”,自然不無遺憾;但“先到萬花川谷”,倒也令人欣喜,因為這同樣是詞人的天下。況且也不必為誠齋而惋惜 ,因為“不是誠齋無月,隔一庭修竹”,月照幽篁,應該又是一種韻味。這半闋中,同是月光,在萬花川谷的當是朗照,在“一庭修竹”的當是疏散,在誠齋的又當是濃陰下的幽明。同樣的月色竟有這許多情意,明暗層次又是這樣分明,難怪上片無一字直接寫月,卻叫人處處感得到月的媚態。上闋是以物托月,下闋則以月自托。詞中說:今天才是十三,月色已如美玉,若到秋光奇艷的十五十六,它定然更不尋常!這裏明顯地在用十三之月襯托十五、十六之月 ,然而本篇的作意是詠寫今夜月色,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、十六的滿月襯托十三月色的意思:現實的月同遙想的月兩相輝映,各各更見其妙了。
楊萬裏寫詩,最講“活法”,“透脫”。 他在《頤庵詩稿序》中說 :“⋯⋯嘗食夫飴與荼乎?人孰不飴之嗜也?初而甘,卒而酸 。至於荼也,人病其苦也;然苦未既,而不勝其甘。——詩亦如是而已矣 。”他認為詩不能象糖:一放進嘴,就知道它是甜的,吃到最後,卻變成酸的;詩應當象荼(古茶字)經過品嘗才讓人感知到它的甜味。我們讀這首詠月詞,初時只看見全篇僅有一句寫月,還是用的“如玉”這個相當陳舊的比喻,讀來很可能有幾分掃興,——這正是在“ 病其苦”。可是只要你細心品嘗下去,那麽灑在綠葉紅花上的月光,伴和著挺拔修竹上的月色,在月的陰影中的誠齋,今夜的月,十五十六的月,便都會成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圖。這些圖全都經得起人們的反復吟味,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無滓、久而知味的藝術效果。再說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,用這種引而不發的方式啟人想象,其表達力往往可以超過一切言詞。比如,詞中說“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未是秋光奇艷 ,看十五十六”,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極了。但如何好法呢?不論你想出多麽優美的字眼來形容它,其他讀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。——凡此種種,又是本篇“苦未既,而不勝其甘”的地方。
不,這首詞的超脫處還不在於此。你如果繼續品嘗,還可能發現作者是在寫月,但又不全在寫月,更重要的,他是在借月寫人。不然,月光朗照之下什麽不好寫,卻偏要寫他的園、他的竹、他的齋呢?應當說,它些環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現,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。花的芬芳,竹的正直,還有書齋所象征的博學,以及用來作比喻的玉的堅和潔都透露出一種高貴而雅潔的審美趣味,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蘊了更豐富的人格象征意義。當然,這一些也都是要欣賞者通過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獲得的。

楊萬裏詩詞推薦

南溪早春
初秋行圃四首
憫農
明發房溪二首
三江小渡
明發房溪二首
夏夜追涼
五更過無錫縣,寄懷範參政尤侍郎
曉行望雲山
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
初入淮河四絕句
雨後田間雜紀五首
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
桑茶坑道中八首
新柳
楊萬裏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