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滿江紅 遊清風峽,和趙晉臣敷文韻》

作者:辛棄疾  朝代:宋代  體裁:

兩峽嶄巖,問誰占、清風舊築。
更滿眼、雲來鳥去,澗紅山綠。
世上無人供笑傲,門前有客休迎肅。
怕淒涼、無物伴君時,多栽竹。
風采妙,凝冰玉。
詩句好,餘膏馥。
嘆只今人物,一夔應足。
人似秋鴻無定住,事如飛彈須園熟。
笑君侯、陪酒又陪歌,陽春曲。

《满江红 游清风峡,和赵晋臣敷文韵》原文賞析

據《鉛山縣誌·選舉誌》記載:趙晉臣,名不迂,紹興二十四年(1154)進士,官中奉大夫,直敷文閣學士。清風峽在鉛山(今屬江西 ),峽東清風洞,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煇早年讀書的地方。辛棄疾的這首《滿江紅 》,以“遊清風峽,和趙晉臣敷文韻”為題,主要寫趙晉臣,說清風峽的詞句,也是從屬於人物描寫的。這首詞用“古今人物,一夔應足”來稱頌趙晉臣,難免失之過份 ,但從全篇的藝術構想來看,這又很有他的道理。趙晉臣既然是個如此出眾的人物,為什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,卻被小人算計,賦閑在窮鄉僻壤呢?其實,了解辛棄疾的人不難發現,他於紹熙五年(1194)從福建安撫使崗位上下來,退居鉛山農村,長達10 年之久 。趙晉臣此時是從江西漕使崗位上被免職,也來到鉛山居住。這時,他們兩人都在鉛山 ,遭遇極為相似 ,所以,作者大有同病相憐之感。了解到這些寫作背景之後,我們再仔細欣賞這首詞,便不難感悟出作者的憂憤是何等痛切、真實。
起句寫清風峽形勢 ,接著便將筆鋒轉向趙晉臣。“清風舊築 ”,指劉煇曾經讀書其中的清風洞;如今歸誰占領呢?不用說是和他同遊的趙晉臣占領的。住在清風洞,既可眺望“兩峽嶄巖 ”,又可欣賞“雲來鳥去,澗紅山綠 ”。但這裏人跡罕至,豈不孤寂?以下數句,即回答這個問題。“世上無人供笑傲”,還不如住在這裏領略自然風光,這是第一層。即使“門前有客 ”來訪 ,也大抵是些俗物,還是“休迎肅”為好,這是第二層。如果因無人作伴而感到淒涼,也不必“怕 ”,多栽些竹子就是了。這是第三層。層層逼進 ,把趙晉臣超塵拔俗、不肯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,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下片的“風采妙,凝冰玉 。”歌頌趙晉臣冰清玉潔,乃是對上片的概括。“詩句好,餘膏馥。”則由頌揚人格進而贊美文采。《新唐書·杜甫傳贊 》雲:“他人不足,甫乃厭餘,殘膏剩馥,沾丐後人 。”趙晉臣的詩“餘膏馥 ”,那也是可以“沾丐後人”的。進而用《韓非子·外儲說 》“如夔者一而足矣 ”的典故,把趙晉臣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,不須再說什麽了。
於是換筆換意 ,由感慨人、事歸到留連詩、酒。人,像秋天的鴻雁,今天落到這裏,明天飛向那裏,住無定所。我和你都是一樣。事,像飛出的彈丸,應該圓熟些,處事何必那麽固執。這次同遊,你既陪酒、又陪歌 ,真是千載難逢的見面啊!以“陽春曲”收尾,緊承“陪歌 ”,指趙晉臣的原唱,自然也帶出自己的和章。宋玉《對楚王問》雲 :“客有歌於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裏巴人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。⋯⋯其為《陽春白雪 》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。⋯⋯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 。”岑參《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》結尾雲:“獨有鳳凰池上客,陽春一曲和皆難。”辛棄疾的這首《滿江紅 》,是和趙晉臣的原唱的,贊原唱為《陽春曲 》,則對自己的和詞已含自謙之意,可謂一箭雙雕。恰如其分地運用典故,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。

辛棄疾詩詞推薦

江郎山和韻
采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
送劍與傅巖叟
元日
滿江紅
蔔算子 修竹翠羅寒
鷓鴣天 戲題村舍
采桑子 此生自斷天休問
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
遊武夷,作棹歌呈晦翁十首
浣溪沙
水調歌頭 盟鷗
清平樂.村居
青玉案 元夕
定風波 暮春漫興
辛棄疾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5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