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夔州歌十絕句》

作者:杜甫  朝代:唐代  體裁:七絕

中巴之東巴東山,江水開辟流其間。
白帝高為三峽鎮,夔州險過百牢關。
白帝夔州各異城,蜀江楚峽混殊名。
英雄割據非天意,霸主並吞在物情。
群雄競起問前朝,王者無外見今朝。
比訝漁陽結怨恨,元聽舜日舊簫韶。
赤甲白鹽俱刺天,閭閻繚繞接山巔。
楓林橘樹丹青合,復道重樓錦繡懸。
瀼東瀼西一萬家,江北江南春冬花。
背飛鶴子遺瓊蕊,相趁鳧雛入蔣牙。
東屯稻畦一百頃,北有澗水通青苗。
晴浴狎鷗分處處,雨隨神女下朝朝。
蜀麻吳鹽自古通,萬斛之舟行若風。
長年三老長歌裏,白晝攤錢高浪中。
憶昔鹹陽都市合,山水之圖張賣時。
巫峽曾經寶屏見,楚宮猶對碧峰疑。
武侯祠堂不可忘,中有松柏參天長。
幹戈滿地客愁破,雲日如火炎天涼。
閬風玄圃與蓬壺,中有高堂天下無。
借問夔州壓何處,峽門江腹擁城隅。

《夔州歌十绝句》原文賞析

中巴之東巴東山, 江水開辟流其間。
  白帝高為三峽鎮, 瞿塘險過百牢關。

  長江滔滔東流至四川奉節,即古代的夔州,就進入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第一峽──瞿塘峽。此詩作於大歷初,描繪歌頌了此處的山川形勝。

  東漢末劉璋據蜀,分其地為三巴,有中巴,西巴,東巴。夔州為巴東郡,在“中巴之東”。“巴東山”即大巴山,在川、陜、鄂三省邊境,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。“巴”、“東”字在首句重復,前分後合,構成由舒緩轉急促的節拍,使人從聲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氣勢。“中巴之東巴東山”,七字皆陰平聲,更屬創格,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調,有助於氣氛渲染,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。次句寫江水,“開辟”用如時間副詞,意為從開天辟地以來,自古以來。不說“自古”而說“開辟”,極見推敲。因為“自古”只能表達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,而“開辟”這個動詞聯合結構的詞匯富於形象性,能引起一種動感,仿佛夔門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結果,既形容出自然的偉力,又見出其地勢的古老和險要。

  前兩句從較大角度,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環境,下兩句進而更具體地描繪其山川形勝。“白帝”即白帝城,城在夔州之東的北岸高峰頂上。這裏是公孫述割據稱雄之處,也是三國時蜀漢防東吳的要沖,因它守住瞿塘峽口,足資鎮壓,所以說是“三峽鎮”。在湍急的瞿塘峽江心,舊時有灩滪堆,冬日出水,夏日沒入水中成為暗礁,所以“其間道路古來難”,不可謂不險。“百牢關”在漢中,兩岸絕壁相對而立,六十裏不斷,因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,所以用來作比。下聯十四字抓住“高”、“險”特征,筆力千鈞,把“高江急峽”寫得極有氣勢。兩句分承山水,句式對仗,音韻砍截,與散行作結風味全殊。

  如果我們用盛唐絕句傳統手法作對照,就會發現此詩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:一,傳統絕句註重音調的平仄諧調,句格的穩順;而此詩有意追求拗調,首句全用平聲字,給人以奇離突兀之感。二,傳統絕句註重風調,追求一唱三嘆之音,尾聯多取散行,一般“以第三句為主,第四句發之”(楊仲弘語),構成轉合,即使用對結,也多采取流水對;此詩用“的對”作結,類半首律詩,詩意的轉折在兩聯之間,結束的音調戛然而止。三,傳統絕句註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,純寫景的不多,而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。純乎寫景,卻又並非無情。它通過奇突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,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,而抒情已存乎寫景之中,讀者能感到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贊美。

  (周嘯天)

作品出處

全唐诗全唐诗:卷229_83

杜甫詩詞推薦

陪裴使君登嶽陽樓
江梅
返照
曲江對雨
嚴鄭公宅同詠竹(得香字)
百憂集行
客亭
春望
鳳凰臺
徒步歸行
泊嶽陽城下
春夜喜雨
暮歸
八陣圖
麗春
杜甫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