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詩》

作者:王維  朝代:唐代  體裁:五絕

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
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

《杂诗》原文賞析

註釋:

  1.雜詩: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,不定題目的詩。

  2.來日:來的那一天。

  3.綺窗:雕刻花紋的窗子。綺,有花紋的絲織品。

  4.寒梅:冬天開的梅花。

  5.著花:著(zhu),開放;著花,開花。

  賞析:

  詩歌一開頭,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,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
地的人,一旦見到自己家裏的親友,欲知家鄉情事分外熱烈、急切的心情。那麽,
身在異地的異客,最想知道什麽樣的事呢?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
那枝梅花開了沒有。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,不但更加生活化,而且也詩化了
最普通的家務事,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鐘梅花那種清高超脫的品性。全詩質樸平淡
而詩味濃郁。


文:朱麗雲?

  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  〔19981024№G〕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新語絲電子文庫(www.xys.org)】


 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(“我”,不一定是作者),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,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,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,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、人事的心情。開頭兩句,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、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,傳神地表達了“我”的這種感情。“故鄉”一詞叠見,正表現出鄉思之殷;“應知”雲雲,跡近嚕,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,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。純用白描記言,卻簡潔地將“我”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、心理、神態、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,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。
  關於“故鄉事”,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。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《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》,從朋舊童孩、宗族弟侄、舊園新樹、茅齋寬窄、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,仍然意猶未盡,“羈心只欲問”;而這首詩中的“我”卻撇開這些,獨問對方:
  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
  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,就在窗前那株寒梅。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。但又絕非故作姿態。
 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,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、事、物聯結在一起。所謂“鄉思”,完全是一種“形象思維”,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,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。故鄉的親朋故舊、山川景物、風土人情,都值得懷念。但引起親切懷想的,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、很細小的情事,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。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。因此,這株寒梅,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,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。它已經被詩化、典型化了。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“我”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。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,獨問“寒梅著花未”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。
 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。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,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。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,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,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。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。王績的那首《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》,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,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,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。其中消息,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?
  
(劉學鍇)

作品出處

唐诗三百首,全唐诗:卷160_187

王維詩詞推薦

山居即事
送別
淇上田園即事
雜詩
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
少年行
紅豆
雜詩三首
鹿柴
送元二使安西
哭孟浩然
輞川閑居
渭川田家
送錢少府還藍田
待儲光羲不至
王維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