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念奴嬌》

作者:張孝祥  朝代:宋代  體裁:

風帆更起,望一天秋色,離愁無數。
明日重陽尊酒裏,誰與黃花為主。
別岸風煙,孤舟燈火,今夕知何處。
不如江月,照伊清夜同去。
船過采石江邊,望夫山下,酌水應懷古。
德耀歸來雖富貴,忍棄平生荊布。
默想音容,遙憐兒女,獨立衡臯暮。
桐鄉君子,念予憔悴如許。

《念奴娇》原文賞析

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,景真情真,但其歷來難以考證。近來據宛敏灝考證,認為“詞裏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,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。出發地點在建康(今南京 ),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。別離原因是遣返,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”(見《文藝論叢 》第13 輯《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》)。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。
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,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。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,但終不免要暴露,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,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。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,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。
“風帆更起”三句,點出了季節,暗示了送別的地點。在長江邊,詞人送別,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。一個“望”字,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,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。“明日”二句,由景入情。黃花,菊花,比喻李氏。這既符合時令 ,又借以抒發“ 風裏落花誰是主 ”(李璟《 浣溪沙》)的感慨。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,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,再難團聚,情何以堪 。因此心中愁緒更添。“別岸風煙”三句,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。目送孤舟飄逝,已感到淒然欲絕,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,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麽地方!正是兩情繾綣,難以割舍“不如”二句,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。“ 伊”,指李氏。隨著物景的轉換,詞人心潮起伏。他多麽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 !張先《江南柳》詞中寫過;“願身能似月華明,千裏伴君行 。”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,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,與之同行。上片即景抒情,渲染離別的愁緒,寫得委婉纏綿,一往情深。
下片開頭“船過采石江邊”一句,筆力宕開,而意脈不斷。采石,即采石磯,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。從這裏上船是要經過采石磯的。緊接著“望夫山下”二句,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。安徽當塗有望夫山,靠近采石磯。這裏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,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,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,不堪其悲苦吧!“德耀歸來,雖富貴 ,忍棄平生荊布”二句,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。《 南史·範雲傳》載,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,以剪刀為聘。後貴顯,範雲曰:“今將軍化為鳳凰,荊布之室,理隔華感 。”因出剪刀還之,袥亦別婚他族 。“荊布”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。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,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,後廷試中進士第一,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!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,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。“默想音容”三句,揭示蘊藏內心復雜的意緒。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,凝望著遠去的行舟 ,腦海裏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,悲恨滿臉;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。正是牽腸掛肚,思緒難平。歇拍“桐鄉君子”二句,情意縈紆,纏綿悱惻。桐鄉,春秋時桐國地,在今安徽桐城縣北,這裏即指桐城。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,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泄露她的真實去處 。詞人唯一希求的是,桐鄉的君子,想到我在這裏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!
這首送人詞一氣舒卷,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,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。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,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,而且感情真摯,柔腸百轉,所寫離恨,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。

張孝祥詩詞推薦

浣溪沙
念奴嬌 過洞庭
菩薩蠻 回文
憶秦娥
西江月 題溧陽三塔寺
六州歌頭
念奴嬌
蒼梧謠/歸字謠
水調歌頭
蒼梧謠/歸字謠
多麗
木蘭花慢
長相思
南歌子
鵲橋仙
張孝祥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