渤澥聲中漲小堤,官家知後海鷗知。
蓬萊有路教人到,應亦年年稅紫芝。
《新沙》原文賞析
這首詩反映的是當時尖銳的社會政治問題──封建官府對農民敲骨吸髓的賦稅剝削,但取材和表現手法都不落窠臼。詩人不去寫官府對通都大邑、良田膏沃之地的重賦苛斂,也不去寫官府對普通貧苦農民的殘酷壓榨,而是選取了渤海邊上新淤積起來的一片沙荒地作為描寫對象。詩的開頭一句,描繪的是這樣一幅圖景:渤海岸在經年累月的漲潮落潮聲中,逐漸淤壘起一線沙堤,堤內形成了一片沙荒地。這短短七個字,反映的是一個長期、緩慢而不易察覺的大自然的變化過程。這裏的慢,與下句的快;這裏的難以察覺,與下句的纖毫必悉,形成了鮮明的對照,使詩的諷刺意味特別強烈。海鷗一直在大海上飛翔盤旋,對海邊的情況是最熟悉的;這片新沙的最早發現者照理說必定是海鷗。然而海鷗的眼睛卻敵不過貪婪地註視著一切剝削機會的“官家”,他們竟搶在海鷗前面盯住了這片新沙。這當然是極度的誇張,這誇張既匪夷所思,卻又那樣合乎情理。它的幽默之處還在於:當官府第一個發現新沙,並打算榨取賦稅時,這片新沙還是人跡未到的不毛的斥鹵之地呢。連剝削對象都還不存在,就響起榨取賦稅的如意算盤,這仿佛很可笑,但對官家本質的揭露,又何等深刻!
一個歌唱家一開始就“高唱入雲”,是很危險的。因為再扶搖直上,就會撕裂聲帶。這首詩的第二句,語調雖似平淡,誇張卻已到極度。如下面仍用此法揭露官家剝削本性,是很不容易的。詩人沒有回避藝術上的困難,也不采取撕裂聲帶的笨法,而是把誇張與假設推想之辭結合起來,翻空出奇,更上一層。
“蓬萊有路教人到,應亦年年稅紫芝。”蓬萊仙境,傳說有紫色的靈芝,服之可以長生。在常人眼裏,蓬萊是神仙樂園,不受塵世一切約束,包括賦稅的苛擾,那裏的紫芝,自然也可任憑仙家享用,無須納稅。但在詩人看來,這些都不過是天真的幻想。蓬萊仙境之所以還沒有稅吏的足跡,僅僅是由於煙濤微茫,仙凡路隔;如果有路讓人可到,那麽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裏的紫芝稅呢。這種假設推想,似乎純屬荒唐悠謬之談。但在這荒唐悠謬的外殼中卻包含著嚴峻的歷史真實──官家搜刮的觸須無處不到,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麽逃避賦稅的凈土樂園。
這首詩高度的誇張,尖刻的諷刺,是用近乎開玩笑的幽默口吻表達出來的。話說得輕松、平淡,仿佛事情本就如此,毫不足怪。但,這絲毫也不減弱它的藝術力量。相反地,人們倒是從這裏感受到一種鄙視諷刺對象醜惡本質的精神力量,分外覺得諷刺的深刻與冷峻。
(劉學鍇)lookup.tw提供
作品出處
全唐诗:卷629-42姜葆夫、韦良成选注《常用古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