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弦才罷醉蠻奴,醽醁余香在翠爐。
夜半醒來紅蠟短,一枝寒淚作珊瑚。
《春夕酒醒》原文賞析
本詩寫詩人酒醒後剎那間的觀感。伴酒的樂聲停了,赴宴的人們散了;詩人不勝酒力,醉倒了。當他一覺醒來,那翡翠色的燙酒水爐,還在散發著誘人的香味。詩人睜開矇眬睡眼,呵,照明的紅蠟已經燒短了,剩下那麽孤零零的一枝,若明若暗地閃爍著微弱的光。蠟脂融化著,點點滴滴,象淒涼的眼淚,不停地流,凝聚起來,竟化作了美麗多姿的珊瑚模樣。
詩從“四弦才罷”、蠻奴醉倒落筆,不正面描寫宴會場面,但宴會氣氛的熱烈,歌伎奏樂的和諧悅耳,朋友們舉杯痛飲的歡樂,詩人一醉方休的豪興,無不透過語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來,給讀者以想象酒宴盛況的余地。這種側面透露的寫法,比正面直述既經濟而又含蓄有力。“蠻奴”上著一“醉”字,煞是妙極:既刻畫了詩人暢飲至醉的情懷,又表明酒質實在醇美,具有一股誘人至醉的力量;這“醉”字還為下文的“醒”渲染了醉眼矇眬的環境、氣氛。當詩人一覺醒來,“翠爐”的酒氣仍然撲鼻,“餘香”誘人。這個細節,不僅寫出了酃醁質量高、香味歷時不散的特點,而且點出了詩人嗜酒的癖性。在古代,不得誌的正直之士,往往和酒結下不解之緣。這裏,詩人雖只暗示自己嗜酒,但卻掩飾不住內心的愁。手法可謂極盡含蓄、曲折之能事。
詩的後兩句,寫酒醒所見景象:“短”字,繪出紅蠟殘盡的淒清況味;“一枝”,點明紅蠟處境孤獨;“寒淚”的形象則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殘燭,似乎正在流著傷心的淚水。詩人運用擬人手法,不僅把“紅蠟”寫得形神畢肖,而且熔鑄了自己半生淒涼的身世之感,物我一體,情景交融。這時作者已進入中年,壯誌未酬,人生道路不正象這一枝短殘了的紅蠟嗎?
明胡震亨謂:皮日休“未第前詩,尚樸澀無采。第後遊松陵,如《太湖》諸篇,才筆開橫,富有奇艷句矣”(《唐音癸簽》卷八)。我們將這首中舉後寫的《春夕酒醒》與得第前寫的《閑夜酒醒》作比較,不難發現風格上的迥異。《閑夜酒醒》大概是隱居於襄陽鹿門山時所作。詩寫道:“醒來山月高,孤枕群書裏。酒渴漫思茶,山童呼不起。”也是寫酒後醒來孤獨之感。詩雖“樸澀無采”,但語言清新,風格雋爽,意境幽豁,自不失為情韻飛揚的好詩。《春夕酒醒》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。“四弦”的樂聲,酃醁的“餘香”,“翠爐”“紅蠟”的色彩,“珊瑚”的美麗多姿,辭藻華麗,斐然多彩,正表現出“才筆開橫”、文辭“奇艷”的藝術特色。
(鄧光禮)来自www.lookup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