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正樂府十篇·橡媼嘆》

作者:皮日休  朝代:唐代  體裁:

秋深橡子熟,散落榛蕪岡。
傴傴黃發媼,拾之踐晨霜。
移時始盈掬,盡日方滿筐。
幾嚗復幾蒸,用作三冬糧。
山前有熟稻,紫穗襲人香。
細獲又精舂,粒粒如玉珰。
持之納於官,私室無倉箱。
如何一石余,只作五鬥量。
狡吏不畏刑,貪官不避贓。
農時作私債,農畢歸官倉。
自冬及於春,橡實誑饑腸。
吾聞田成子,詐仁猶自王。
籲嗟逢橡媼,不覺淚沾裳。

《正乐府十篇·橡媪叹》原文賞析

  《橡媼嘆》是皮日休的一篇代表作。詩人通過對“橡媼”這一老婦進行具體描寫,深刻地揭示了唐末農民起義前夕的社會現實。詩人把他對人民的深厚感情,不加修飾、不事雕琢地流註筆端,使作品質樸無華,自然動人。

  首先描寫老婦拾橡子為食的艱辛生活。一開始詩人就用四句詩勾勒出一幅老婦深山拾橡子的圖畫:深秋季節,正是橡子熟的時候,一個黃發駝背的老婦人,爬上草木叢生的山岡,踏著晨霜,來拾橡子。“黃發”,說明人已經很老了,再加上生活的重擔,壓得她彎腰曲背。深秋早晨,風冷霜寒,拾一點橡實,她要付出多少艱辛!緊接著,又細細描繪她拾橡子的過程。“移時始盈掬,盡日方滿筐”,由“盈掬”到“滿筐”,她要花費一整天的勞動。拾來橡實經過幾番蒸曬,整個冬天全靠它充饑。

  為什麽黃發老婦要以橡實充饑?是因山區土地瘠薄,還是因災荒歉收?詩人先不作正面回答,他筆墨一新,用四句詩寫出了一派豐收美景:新稻初熟,紫穗飄香。“襲人香”三字,描寫出秋風習習、送來陣陣稻香的喜人情景。“紫穗襲人香”,一句詩色香俱全,是一幅農村秋景的寫意畫,充滿了生活氣息。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稻谷的豐收。他們仔細收割,避免帶進雜質;又精心舂米,舂好的米,粒粒都象玉耳墜般的圓潤晶瑩。一面是豐收美景,一面是橡實充饑的現實,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,又怎麽會同時發生呢?詩人筆鋒又一轉,寫出了橡媼身受的三種壓迫:一是租稅之苛重。農民的全部收獲,除了“納於官”之外,竟一無所余。豐年尚且如此,荒年就更不堪設想了。二是貪官汙吏的勒索。他們趁豐收之年大撈一把。“如何一石余,只作五鬥量!”官吏從中剝削比官稅還要多!這“如何”二字,表現了農民出乎意料之外的驚詫心理。三是“私債”的剝削。晚唐社會“狡吏不畏刑,貪官不避贓”,他們利用“農時”以官糧放私債,“農畢”自己獲得厚利,再把本錢歸回“官倉”。國家的官糧竟變成了官吏殘農害民、大飽私囊的本錢。這三重剝削奪了農民的口中食,農民只好“自冬及於春,橡實誑饑腸”。橡實本不是食糧,卻硬要當作食糧吞下肚去。一個“誑”字,我們仿佛聽到了農民的轆轆腸鳴!面對人民的悲慘境遇,面對統治者的殘酷剝削,詩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,他直接出面發表感慨了。當時的統治者連假仁假義這層偽裝都不要了,一心只想從人民身上刮取更多的財富。通過橡媼的遭遇,詩人感到了現實的可悲可懼,於是“不覺淚沾裳”了。在詩的結尾幾句中,詩人用對比的手法,把批判的矛頭,直接指向封建統治者。他沒有把統治者同古聖先賢進行對比,而是同被人唾罵的田成子進行對比。連田成子都不如!意思更深了一層。

  描寫拾橡老婦的苦難生活時,側重刻畫人物的形體外貌和行為過程,讓人同情,催人淚下;揭示造成這種惡果的根源時,則側重在刻畫人物的心理情緒,讓人憤怒,使人扼腕。詩人是用事實講話,用真摯熱烈的感情打動讀者的。

  (張燕瑾)

作品出處

全唐诗:卷608-11

皮日休詩詞推薦

正樂府十篇·農父謠
詠白蓮
太湖詩·上真觀
太湖詩·雨中遊包山精舍
七愛詩·白太傅(居易)
太湖詩·縹緲峰
太湖詩·明月灣
太湖詩·曉次神景宮
太湖詩·銷夏灣
太湖詩·練瀆(吳王所開)
藥名聯句
太湖詩·三宿神景宮
寒夜文宴聯句
館娃宮懷古
太湖詩·桃花塢
皮日休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