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始聞秋風》

作者:劉禹錫  朝代:唐代  體裁:七律

昔看黃菊與君別,今聽玄蟬我卻回。
五夜颼溜枕前覺,一夜顏妝鏡中來。
馬思邊草拳毛動,雕眄青雲睡眼開。
天地肅清堪開望,為君扶病上高臺。

《始闻秋风》原文賞析

  這首《始聞秋風》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“悲秋”之作,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,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。

  開頭兩句“昔看黃菊與君別,今聽玄蟬我卻回”,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──“我”,即詩題中的“秋風”,亦即“秋”的象征。當她重返人間,就去尋找久別的“君”──也就是詩人。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,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,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。在這裏詩人采取擬人手法,從對方著墨,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。據《禮記·月令》,菊黃當在季秋,即秋去冬來之際;蟬鳴當在孟秋,即暑盡秋來之時。“看黃菊”、“聽玄蟬”,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。

  頷聯“五夜颼飗枕前覺,一年顏狀鏡中來”,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。詩人說:五更時分,涼風颼颼,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,就知道是“你”回來了,一年不見,“你”還是那麽勁疾肅爽,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。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“始聞秋風”,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;和以上兩句連讀,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。

  讀到這裏,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,然而頸聯“馬思邊草拳毛動,雕眄青雲睡眼開”,用力一轉,精神頓作。駿馬思念邊塞秋草,昂起頭,抖動拳曲的毛;鷙雕睜開睡眼,顧盼著萬裏青雲,這一“動”一“開”,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、鷙雕那種“聆朔風而心動、眄天籟而神驚”的形象。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“思”和“盼”,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,似乎讓人們感到,只要時機一到,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,奔馳疆場;或展翅藍天,搏擊長空。“朔風悲老驥,秋霜動鷙禽,……不因感時節,安能激壯心,”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、神驚,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的生氣。秋是美妙的,秋是神奇的,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、飽滿的神韻。所以五六兩句並沒有離題,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,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。同時,也是為下文蓄勢。“草樹含遠思,襟懷有佘情”(劉禹錫《秋江早發》),“晴空一鶴排雲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”(劉禹錫《秋詞二首》),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;“馬思邊草”、“雕眄青雲”的形象,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。所以下懷;“馬思邊草”、“雕眄青雲”的形象,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。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:“天地肅清堪四望,為君扶病上高臺。”啊!寥廓江天,山明水凈,真是“秋容一洗,不受凡塵涴。許大乾坤這回大”(陳亮《洞仙歌》)。我就是抱著這衰病之軀,也要登上高臺,放眼四望,為“你”──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!由於上聯有“馬思邊草”、“雕眄青雲”為比興,這裏的迎秋風上高臺,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。“為君”二字照應開頭,脈絡清晰,結構完整。“扶病”二字暗扣第四句,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。但是,盡管如此,豪情不減,猶上高臺,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,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誌。可見前言“一年顏狀鏡中來”,是欲揚先抑,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,心如砥石的精神。所以沈德潛說:“下半首英氣勃發,少陵操管不過如是”。

 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,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,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。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沈氣餒,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,從中獲得教益。這就是他所說的:“百勝難慮敵,三折乃良醫。人生不失意,焉能暴己知”(《學阮公體三首》)。所以他在遭貶之後,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,至老不衰。晚年寫的這首《始聞秋風》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,正是詩人那種“老驥伏櫪,壯心不已”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。

  (趙其鈞)

劉禹錫詩詞推薦

庭竹
秋詞
詠史
途中早發
浪淘沙
答樂天臨都驛見贈
視刀環歌
傷桃源薛道士
詠紅柿子
澤宮詩
烏衣巷
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
秋詞
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
賞牡丹
劉禹錫所有詩詞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