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識虎頭峰下客,少年有意功名。
清朝無路到公卿。
蕭蕭華屋,白發老諸生。
邂逅對床逢二妙,揮毫落紙堪驚。
他年聯背上蓬瀛。
春風蓮燭影,莫問此時情。
《临江仙 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中州乐府》原文賞析
此詞作於金宣宗元光元年(1222)。辛願青春年少時,即有仕途功名的願望 。據史載 ,辛願才高學博,精於《春秋》三傳,而諳熟杜詩韓文 。然他“雅負高蘭 ,不能從俗俯仰“(見《金史·隱逸傳》),以至於與當局者格格不入。尤其老年,窮困潦倒,甚是淒涼。河山亭臨別前,元好問、李獻能二人曾設宴為辛願餞行 ,辛願當時無限嘆喟:“平生飽食有數,每見吾二弟必得美食。明日道路中,又當與老饑相抗去矣,會有一日,辛老夫子僵臥柳泉、韓城之間,以天地為棺槨 ,日月為含王遂 ,狐貍亦可,螻蟻亦可”。(元好問《中川華 》)。李獻能、元好問即詞中欽叔、裕之,二人皆辛願忘年摯友。寫此詞時,元好問三十三歲,已於前一年中進士 ,但未選 ;李獻能三十一歲,已於貞祐三年(1215)登第。詞人在河南孟津(今為孟縣 )的河山亭道別二友,撫今追昔,不禁感慨萬千,寫下了這首留別詞。“誰識”三句,淩空飛來,劈頭發問,直瀉胸中隱痛。“虎頭峰下客”為詞人自居。(虎頭峰位於河南鞏縣 )以“誰識”反問 ,郁怒之中隱含一縷少年豪氣,撼人肺腑。“清朝無路到公卿”,道出了他不得進仕的真諦,也是對“清朝”的極力諷刺 。“蕭蕭”兩句則把筆墨拉回到暮年淒涼的現實中 ,“茅尾”前轉以加之“蕭蕭”一詞 ,更見環境的淒寒。“白發老書生”以枯槁憔悴,就仿佛站在眼前了。
詞下片筆峰陡轉,寫摯友重逢的喜悅和對二人的深摯祝願 。“邂逅”二句寫出了摯友相逢後的喜悅。“對休”一詞表現了三人深厚的友誼 ,“二妙”古時常用以指文華匹配的兩人,詞中“二妙”自然是指李獻能、元好問二人 。“揮豪落筆”出自杜甫《飲中八仙歌 》中的“揮豪落紙如雲煙”句 ,這裏是贊李獻之、元好問二人的驚人才華 。“他年”三句,轉入對二人的鼓勵與期望 。意為 :你們將來一起進入翰林院,受朝廷的重視,而不必以朋友為念忘記了今日的歡聚之情吧 !“蓬瀛”,借指翰林院。“蓬燈”為禦前所用蠟燭 。取典於《新唐書·令狐沖出傳》“绹為翰林院承旨 ,夜對禁中 ,燭盡,帝以乘輿蓮花燭送還院。”
這首詞題為“留別”,但全詞不著一字 ,上片大抒感慨,下片寫邂逅相逢 ,轉寫期望 。真是欲語還休,明言彼而暗及此。實是一種出奇制勝的筆法。转自lookup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