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寅恪小传
陳寅恪(1890—1969) 江西義寧(今修水)人。早年赴日本留學,清光緒三十一 年(1905)歸國,後入上海吳淞復旦公學學習,宣統二年 (1910)赴歐洲留學,先後在德國柏林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 學學習語言學。次年歸國。1913年赴法國巴黎高等政治 學校經濟部留學。1914年歸國,一度任蔡鍔秘書,參加討 袁之役。1918年赴美國,入哈佛大學,從朗曼習梵文和巴 利文。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梵文研究所習東 方古文字。1925年歸國,應清華學校之聘,與王國維、梁 啟超、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帥;清華改制後,任中文、 歷史、哲學三系合聘教授。1930年後,兼任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一組(歷史)主任、故宮博物院理 事、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,赴香 港大學講學,任中文系主任、1941年起任西南聯合大學 教授。1945年應牛津大學之聘,赴英國任教,兼治眼疾。 1947牛返國,任清華大學教授。1948年,當選為中央研究 院院士。同年底,轉任廣州嶺南大學教授。1952年後,任 中山大學教授、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、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 科學部委員等。1930年在其所撰《陳垣敦煌劫余錄序》 中最早提出“敦煌學’的概念,指出“敦煌學者,今日世界 學術之新潮流也”。在該序中,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八千余卷 敦煌寫本提出九個方面的研究價值,即摩尼教經、唐代史 事、佛教文義、小說文學史、佛教故事、唐代詩歌之佚文、古 語言文字、佛經舊澤別本、學術之考證,為敦煌學研究指明了方向。撰有《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》、《懺海火罪金光明經 冥報傳跋》、《有相大人生天因緣曲跋》、《須達起精舍因緣 曲跋》、《韋在秦婦吟校箋》、《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 變》、《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》等多篇論文;還在《敦煌石室 寫經題記匯編序》、《元白詩簽證搞》等論著中,利用敦煌資 料補史、證史、大多數敦煌學論文收入《金明館叢稿》、《金 明論從稿二編》;《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》、《唐代政治史述 論稿》及《元白詩箋證稿》三書也使用一些敦煌資料;還撰 有《寒柳堂集》、《柳如是別傳》等。
->>【查看陳寅恪所有詩詞】
© CopyRight 2025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