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《聽安萬善吹觱篥歌》
南山截竹為觱篥,此樂本自龜茲出。
流傳漢地曲轉奇,涼州胡人為我吹。
傍鄰聞者多嘆息,遠客思鄉皆淚垂。
世人解聽不解賞,長飆風中自來往。
枯桑老柏寒颼飗,九雛鳴鳳亂啾啾。
龍吟虎嘯一時發,萬籟百泉相與秋。
忽然更作漁陽摻,黃云蕭條白日暗。
變調如聞楊柳春,上林繁花照眼新。
歲夜高堂列明燭,美酒一杯聲一曲。
譯文
從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,這種樂器本來是出自龜茲。
流傳到漢地曲調變得新奇,涼州胡人安萬善為我奏吹。
座旁的聽者個個感慨嘆息,思鄉的遊客人人悲傷落淚。
世人只曉聽曲不懂得欣賞,樂人就像獨行於暴風之中。
又像風吹枯桑老柏沙沙響,還像九只雛鳳鳴叫啾啾啼。
好似龍吟虎嘯同時都爆發,又如萬籟齊響秋天百泉匯。
忽然變作漁陽摻低沈悲壯,頓使白日轉昏暗烏雲翻飛。
再變如同楊柳枝熱鬧歡快,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錦。
除夕夜高堂上明燭放光芒,喝杯美酒再欣賞一曲觱篥。
註釋
⑴觱篥(bìlì):亦作:“篳篥”、“悲篥”,又名“笳管”。簧管古樂器,似嗩吶,以竹為主,上開八孔(前七後一),管口插有蘆制的哨子。漢代由西域傳入,今已失傳。
⑵龜茲(qīucí):古西域城國名,在今新疆庫車、沙雅一帶。
⑶曲轉奇:曲調變得更加新奇、精妙。
⑷涼州:在今甘肅一帶。
⑸傍:靠近、臨近,意同“鄰”。
⑹遠客:漂泊在外的旅人。
⑺解:助動詞,能、會。蘇軾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:“苦雨終風也解晴。”
⑻飆:暴風,這裏用如形容詞。自:用在謂語前,表示事實本來如此,或雖有外因,本身依然如故。可譯為“本來,自然”。《史記》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”
⑼颼飗:擬聲詞,風聲。
⑽九雛鳴鳳:典出古樂府“鳳凰鳴啾啾,一母將九雛”,形容琴聲細雜清越。
⑾萬籟:自然界的各種天然音響。百泉:百道流泉之聲音。相與:共同、一起。陶淵明《移居二首》:“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”
⑿漁陽摻:漁陽一帶的民間鼓曲名,這裏借代悲壯、淒涼的之聲。
⒀黃雲:日暮之雲。李白《烏夜啼》:“黃雲城邊烏欲棲,歸飛啞啞枝上啼。”蕭條:寂寥、冷落。
⒁楊柳:指古曲名《折楊柳》,曲調輕快熱鬧。
⒂上林:即上林苑,古宮苑名,有兩處:一為秦都鹹陽時置,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;一為東漢時置,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東。新:清新。
⒃歲夜:除夕。
⒄聲:動詞,聽。譚嗣同《仁學》:“目不得而色,耳不得而聲,口鼻不得而臭味。”